在川陕交界的群山之间,一座没有烟囱的工业新城正悄然改写产业转移的逻辑。完成93亿元投资、吸引61家企业签约、创造8.3亿元产值——这组数据背后,是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。
原料破壁:内外联动的资源棋局
面对原材料成本的核心瓶颈,园区构建起双轨驱动的供给体系。对内依托15万亩生态林场,创新"储备林+经济林"复合培育模式,年稳定产出2.2万方木材,使本地原料供给率达35%。对外则架起国际资源通道:开通直抵园区的欧亚木材班列,将俄罗斯原木运输周期压缩至20天,损耗率从10%锐减至3%;设立中西部首个木材期货交割库,吸引全球资源在此集散。这种"近处有林场,远方有班列"的布局,让企业原料成本下降18%。
物流革命:多式联运的降本范式
当公路运输单价降至0.8元/吨公里,铁路集装箱运费锁定12元/公里,园区正重塑西部物流成本基准。秘密在于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:陆港枢纽引入龙头物流企业,实现全国48小时送达;嘉陵江水运重启让板材顺流而下;广巴铁路货运专线即将投用。某定制家具企业算过一笔账:发往长三角的货物采用铁公联运,每吨运费直降80元。更关键的是多方协同机制——政府专班统筹规划、国企基建保障、经开区落地服务,形成降本增效的闭环引擎。
要素赋能:精准服务的集群生态
"从签约到投产,所有手续专人代办,连员工宿舍都提前建成",新入驻企业负责人的感慨,揭示园区服务的深度创新。工业用地"先租后让"模式释放土地红利,110千伏变电站年省电费百万余元,改造后的水厂让企业用水成本直降1元/吨。这种"企能办"服务机制催生磁吸效应:招商团队借力行业协会平台,成功引进板材巨头带动23家配套企业聚集,形成从原木加工到智能家居的完整产业链。如今2000余名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,月收入较务农提高3倍。
这座在荒地上崛起的产业新城,正以"要素成本洼地+产业服务高地"的双重优势,书写着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样本。当俄罗斯原木在智能化生产线变成定制家具,当嘉陵江货轮载着成品驶向长江经济带,绿色家居产业的西部范式已然清晰——这里没有牺牲环境的发展,只有绿水青山与产业振兴的和谐共鸣。